林林

林林杂语

一个高中生的无病呻吟
telegram
tg_channel
twitter
github
email
zhihu

從「然後呢」談功利性的人際交往

在前面我們談到了線上交往的局限性(詳見 https://www.xiaozonglin.cn/archives/terrible-online-chatting/ ),在此,我們來談論一下功利性的人際交往。試看下面一段對話:

老師,我讀完《三體》了。
然後呢?
沒有了。
哦。

這段對話有同學想要向老師分享他看完《三體》這件事開始,以「哦」草草結束。我不習慣也討厭就某些人的某些對話斤斤計較,畢竟自己也沒有在說話這方面做得多好。但這段對話所反映的人際交往的功利性是值得討論的。

在我看來,人際交往可以分為功利交往和情感交往兩類。功利交往只是為了辦成某件事而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往往權責分明,少出現私人紛葛,辦成了事功利交往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功利交往還常常與個人的權勢地位相關。一個人得志時,周邊可能有很多人跟隨他,一旦這個人陷入困境,那些只為了名利而跟隨他的人就消失了。患難見真情,就是這個道理。

情感交往是雙方為實現個體快樂與集體幸福所做的努力。共情是人類最高級的情感,情感交往便建立在共情的基礎上。人類從外界獲得的寬慰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情感交往。我們與心理老師的對話,我們與朋友在情感上的交流,並非是為了某些具體的實在目的,而是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觀察我們的生活,便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功利交往在逐漸增多,情感交往相對的在逐漸減少。在許久以前,我問我的母親她有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她在小區裡有幾個見過面的人,如果見面可以打聲招呼,寒暄幾句,也僅此而已。我們現在或將來與上司同事之間在完成工作任務上的交流,大多是功利交往。功利交往可以更方便,更高效地完成任務,但對個人心理的幫助微乎其微。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功利交往,功利交往對於處理陌生人的關係十分管用,釐清關係、避免產生情感紛葛是當今走向法理社會的趨勢。但情感交往在生活中更有必要。人不是只會理性思考的機器,我是能感性感知世界、感性表達自己的高等動物。人在生活中總有苦悶憂鬱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有別人來傾聽、安慰。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