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談談在語文課堂上討論過的閱讀的見解。
如果有一天你要環遊世界,在船上只能攜帶一件心愛之物,你會選擇帶什麼?一幅畫?環遊世界的過程中,到處都是風景。一道美食?食物有保質期,並且吃了就沒了。有一位作家選擇帶一本書,書可以反復讀、一直讀,每次讀都能有新的收穫,每次讀都會開拓出新的世界。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思考也在加深。以我初一時買的《戴建業精讀世說新語》為例,我在初二曾二度重讀這本書,對於點評的一些內容有著更深的理解。就比如說初一時對於整容這件事情,只能想到虛偽,初二時便能想到生活當中虛偽的事情是時刻存在的,我們不應將虛偽認成一種罪行。(否則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像庖丁解牛那樣,每次練習都能有新的體悟,每一次重新閱讀,都能有新的收穫。
對於讀書的方法,由於我讀過的書並不多,除去學校要求讀的名著之外所剩無幾,論文之類的閱讀經歷都是擺不上臺面的。(一天晚上讀了許多篇論文,頭很暈很痛,看來我還是不適合讀論文)
對於本書通常有序、譯者序和後記,通常是作者或者是譯者對於書的內容、書的影響之類的介紹,尤其是譯者序通常有對於作者整個人生的概括,以及作者所處背景的介紹。如果剛開始拿到一本書,不太想讀內容的話,可以先讀讀譯者序。(對於一些哲學書來說,這樣讀可以避免一些思考,但沒什麼作用罷了)
有的小說的情節是多線推進的,就像《三體》那樣,每條線可能會推進個三四章節,然後再切回到另外一條線。這個時候,為了保證故事情節的連續性,我們可能沒有精力去讀一些對於科幻的細節的解析之類的內容,可以試試速讀和跳讀。跳讀在這部小說當中可能體現的不太明顯。在《簡・愛》當中,遇到一些男主人公羅切斯特與女主人公簡之間的情感上的談話,從英語翻譯過來,往往顯得迂闊,而且這些談話對情節的把握並沒有太大影響,可以適當地使用跳讀的方法。
對於閱讀的方法,培根曾在他的隨筆《談讀書》當中說到,對於層次較低的一類書,可以讓別人代讀,然後取其摘要。但對於經典來說,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
黑塞曾經在他的文章當中說道,我們很難在一生當中將一個文化發達民族的所有文學都讀遍。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自我修養的過程,是為了完善自我所做的艱難跋涉,而不是出於任何具體目的。
身外之物都可以奪走,惟修養和氣質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