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能學得更好?”“你是怎麼考出這麼個成績的?”這些問題的一些答案來自我們對於學習,對於做事的態度。只要你拿出那種連眼保健操、跑操都要認真做到位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我想,學習應該對你來說不難。在我看來,認真的生活態度有以下體現:
- 就算連在作業上寫個名字也要認真寫好
- 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 不虛度時日,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
- 做計劃
我需要再解釋一下體現的第三點,“不虛度時日”並不與玩電子遊戲、看電視等娛樂活動相排斥,只是你應該明確:這些娛樂活動給你帶來的快感是有限的,當你所付出的時間和你收穫的快感不相對應時,你應該清楚你現在在“虛度時日”。
要以認真的態度去對付學習,對於一些人來說很難。認真的對付一些科目,對我來說也很難。就像系統學習編程對我的一位室友來說是異常困難的一樣,當我們在做我們看起來短期收益不高、自己又不感興趣的事情時,就很難認真去做。我所要講的第二個內容就是培根所說的“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這裡,我們將其和Ken提出的“在生活中學習”混在一起講,因為他們的區別實在太小。
- 當你在下山的時候,會想到你的重力勢能變小。
- 當朋友給你發圖片的時候,會想到與像素、數據大小相關的知識。
- 當親戚在談及“龍生龍鳳生鳳”的時候,會想到與遺傳有關的知識,並且有能力用這些知識向親戚解釋這些東西。
- 當媒體在報導有關物種入侵的新聞時,會想到用初中生物學所學過的有關知識去科學地收集資料、客觀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有讀過書的人,其內在精神都高貴得很。聯繫我所寫的上一篇文章談食堂裡的行為,如果我去問一下那些“不禮貌”的人的學業成績,尤其是語文學科的成績,想一想他們會學得很好嗎?學習在暗中塑造著我們的性格。(如果你在跟別人談論學習的意義的時候,你給別人來一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你想想別人會怎麼看你?)
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用的很少,當我們走到社會,小學數學所學過的內容足以解決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而數學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比解決實際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更寶貴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靠數目字說話”,通過分析數據來作出決策的思維。
之前在嘗試邊寫地理教科書的時候,有需要測量遊戲中河流寬度的情況,我是通過用尺子去比量屏幕測出比例尺再去做換算的。還有我們在佈置餐桌的時候,需要將東西貼在一個圓形的轉盤的中心,此時就需要用捲尺去確定出圓盤長度最大的弦,那就是直徑,圓心就在直徑的中點。
像物理這種實用性的學科,其知識就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上文所說的下山重力勢能減小的例子相似,當我們看到福建艦下水的時候,能否問一問自己它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呢?如果我們能將生活中所滲透的物理知識的知識點勾連出來,多想一想的話,那會不會更好?
英語不僅僅是書本上的英語,還是計算機、互聯網上的英語。像我這種經常需要使用類似GitHub這樣的英文網站的人來說,assignment、issue、request、content這些詞的意思都在日常實踐中潛移默化。
做網站這種東西除了莫名其妙的幫助我的英語之外,還對我學習編程起了幫助。(話扯的有點遠了)
我所要講的第三個內容,是用“玩”的態度去看待學習。(注意玩的雙引號和“看待”,我只說看待,沒說用玩的態度去對付學習)
我初三的時候有想要去製作語文試卷,力求將跨學科融合的思想融在裡面,也有想要去弄一個語文文言文的維基,但是兩個想法都失敗了。現在高一有想要去做地理教科書、有想要去針對一個數學問題寫論文、有想要製作英語聽力,這些東西可能也都面臨放棄了。這個內容就講這麼多,可複製性不大,而且做的時候很容易走偏。不過這裡面所透露出來的興趣和鑽研可能值得參考。
第四個內容是去教別人、當老師。晚自習的時候我有給一位同學在老師在辦公室裡教地理,她有的時候是拿著熱力環流的課文讓我講,有的時候帶著試卷上面不會做的題目給我。(這其中有些題目我也不會講,就去問地理老師,順便自己也聽一聽)還給她整過提綱,這次期中考試押中了三四題吧。

對於知識掌握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別人。我們的物理老師說,如果你能將別人教會,那麼你就對這個知識點理解到位了。
再接著要講的是“該學要學好,該睡要睡好”。這很重要。我有一位舍友晚上喝咖啡捲到凌晨,而且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熬夜傷了身體多不好。(對於我這個做過手術的人來說感觸更深)我個人認為,在教室把每天的作業做好、課認真聽,就足夠了。
最後,到了考試,心態不能崩。量子物理告訴我們,你在觀測之前不知道粒子的任何情況。類比一下,考試成績和排名出來之前,你不知道你考試成績好壞的任何情況。我聽說高考是看賦分的,四六級是看常模群體的,分數是比較出來的,你參加考試比拼的是能力(分數的競爭力),而不是成績。能力在那裡,排名不會掉到哪裡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