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承認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的網上聊天技能非常的糟糕,聊一會兒就能把聊天的氛圍搞尬,然後雙方都不想聊下去了。
之前在新聞週刊當中有一位老師不主張建立家長群,原因一是老師有的時候沒有空回覆家長的信息,家長會自認為老師不搭理家長;二是網上聊天會將一些意思擴大化。這第二個原因,我深有感觸。
網上聊天不同於現實當中的聊天,現實當中說的話一遍就過去了,而網上聊天發的文字和語音可以反復閱讀播放。如果在這些文字和語音當中有一些錯誤,或者是一些在言辭上不得體的地方,那麼就會被這種反復閱讀播放所無限放大。這很 terrible。
再接著,一些詞在屏幕上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意思,“呵呵” 在現實中的用法不太清楚,但在屏幕上往往有反諷的意思。在這個連發個笑臉都會被懷疑笑裡藏刀的糟糕的網絡環境之下,一些在現實當中挺正常的回答在屏幕上面就變了一個樣子。
截圖中的語境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產品要弄實名認證服務,然後調用接口要錢(一發送請求就要一塊錢),我提議說這調用接口的一塊錢讓用戶自己付。如果用戶連調用接口的這一塊錢都不願意付的話,那這位用戶的商業價值基本不大。
截圖中的語境大概是這樣的:開往的群裡面聊到了十年之約,然後就出現了截圖中的聊天。在舊版的林林雜語當中有去年七月的文章,當中的聊天記錄截圖可以證明這個人知道十年之約。不知道某樣東西,然後去問這東西是什麼在現實當中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這邊感覺不太對。
然後在十年之約論壇裡面有這麼一個發言 “開往是什麼玩意”。我之前在與某個博客聚合項目的負責人尋求合作時,也收到了 “你這不是搞笑嗎” 這樣的回覆。
我不知道為什麼,個人對於這些互聯網上的話語非常敏感,自己也非常擔心自己在互聯網上有沒有說錯話。一些陰陽怪氣的話語和可以反復閱讀的特性讓網上聊天非常的 terrible。(甚至我感覺打電話過去都比在即時通訊工具上聊天好)
最後,即時通訊工具僅僅只是名義上的即時通訊而已,往往發消息過去,對方沒有辦法很快回覆。在這段時間裡面你就可以看到你自己在給對方發什麼,然後反復琢磨,反復品味。(自己因為在互聯網上的言語被老師在現實當中罵過,所以很煎熬很害怕)如果發現有什麼不妥的地方想要撤回的時候,就發現已經過去四分鐘了。這個非即時通訊還有個缺點,就是當你注意到對方給你發消息的時候,對方可能已經把問題給解決了。當你再去問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的時候,他就不回覆你了。
之前好像有寫過,在微信上跟一個人打視頻通話和在現實當中去見他是有很大差別的,原因是在現實當中我可以看到你真實的樣子,而不是通過攝像頭拍攝,然後網絡傳輸,最後投影到屏幕上面的一個畫面。在現實當中,我可以看到你在笑,你的眼神在哪裡,而在網絡上面沒有辦法。